欢迎访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政策法规

科学谋划创新推进加快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时间:2018-01-10 浏览次数: 来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伴随这一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3个,研究生招生66.71万人,在学研究生198.11万人,居世界第二,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也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路径选择。1995年启动实施的“211工程建设,开辟了我国以重点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之路;1999年启动实施的“985工程建设,明确了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加快了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2006年,以国家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在行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非“985工程学校中试点建设了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0年设立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了支持。这些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家在不同阶段相继实施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形成了我国多维度、广覆盖的重点建设格局,有力促进了我国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显著增强了服务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较好地引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力激发和增强了我国高校冲击世界一流的信心和决心。

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走重点建设之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战略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经过20多年的重点建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重大科技创新的贡献力、思想文化领域的引导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创新力上,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综合实力、学科水平、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和机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战略,加大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4-2012年,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近30个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计划,如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经济振兴、提升国际竞争力、抢占世界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起点低、时间短、任务重,面对国家发展的强烈需求、国际范围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4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心,极大振奋了高等教育战线的旺盛斗志,激发了高校冲击世界一流的决心和激情。2016418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强调,国家确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刘延东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议双一流建设若干重大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梳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分析研判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深入总结“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经验基础上,科学谋划,创新管理模式,转变建设方式,加大改革力度,聚焦建设重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流大学建设发表过多次重要论述,确立了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思想、重大方针和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让我们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是战略决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是战略决心,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三是战略定位,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四是战略途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五是战略指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决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世界第一个北京大学、第一个清华大学等中国高等院校的战略目标。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这个灵魂,凸显中国大学鲜明的办学特性、人才培养特点、学科特色、制度优势、大学文化等,为世界高等教育树立中国模式。

201642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书记致清华大学的贺信,既是对清华大学争创世界一流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激励鼓舞和期待鞭策,期望清华大学等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站位再高些,把准好方向,再上一层楼。

20161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双一流建设必须把人才培养这一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作为首要任务,把一流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20173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听取了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言后指出,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百姓心目中认定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太过在意那些国内外的大学排行榜,不能用干巴巴的指标评定我们心目中的好大学。大学排名,在社会影响较大。不同排行榜有不同的指标体系、评价办法,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状况和办学特点。双一流建设,不能让大学围着排行榜转,不能被排行榜牵着鼻子走,要着力于内涵建设、整体建设、制度建设、长远发展、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大学排行榜,可以作为一种视角、一种参考,但不能作为双一流建设评价的依据。要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符合教育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正确的、鲜明的评价导向。

20158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是对高等教育新时期发展确立的战略任务。双一流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指引。高等教育战线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双一流建设实践中,始终立足中国大地,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始终把握战略定位,坚定不移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准确把握《总体方案》精髓,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201510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自“211工程”“985工程高等教育领域两大历史性的、跨世纪的重点建设工程之后,第三个重点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如果说,“211工程重在打基础,是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奠基工程,是1.0版,“985工程是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提升工程,是2.0版,那么,双一流建设就是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圆梦工程、强国工程、突破工程,是3.0版。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两大工程经国务院批准后,由有关部委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国务院专门印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双一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方案》是纲领性文件,是总体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建设任务、改革任务、支持措施、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对双一流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

1.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双一流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这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战略导向。在这个统领下,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到本世纪中叶,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双一流建设是重点建设工程,是改革工程,也是内涵发展工程,标志引领工程,必须明确建设任务,凝聚共识,推进建设,也是评价建设进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方面。要着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打造师资高地,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特别是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打造科研高地,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高度重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打造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打造成果转化高地,大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大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打造国际交流合作高地,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3.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无论美国、英国,还是欧洲、亚洲,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制度。双一流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立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这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高等教育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鲜明属性,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双一流建设,必须在大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大功夫。客观讲,我国高校在这个方面需要做的功课不少,显性指标易达,制度、环境、文化、氛围等软实力,需要更长时间积累,需要更加艰苦持续的努力。要加快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入专门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要聚焦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机制等领域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进程,不断形成制度性成果。

创新建设和管理模式,激发高校建设活力和动力

2017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这是落实《总体方案》的操作性文件,从总则、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管理、组织实施、附则等方面,对于如何遴选产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做了具体规定。双一流建设,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等院校无比重视,做好双一流遴选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稳中求进,从现实出发,把握大势、平稳起步、平稳推进,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避免引起过大波动,将高校注意力引导到提高内涵质量、加强自我发展自身建设上来;继承创新,从历史出发,将过去国家重点建设的良好格局、有益经验很好地予以继承、创造性地发展,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推进。改革发展,从未来出发,扎根中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改革永远在路上,一流建设永远在路上,改革和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永恒主题。

1.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为基础, 汇聚资源,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大学提高研究水平和育人能力的基本做法。我国大学,有的是综合性,有的是多科型,有的是单科性,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良好的战略布局和各自的学科优势。双一流建设, 按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分别建设,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所一流大学,必定是由一定的一流学科所支撑,没有一定的一流学科,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针对一些高校急于迈向综合性的冲动,以学科为基础,有助于推动高校合理定位,优势发展、特色发展。有些综合性大学,在学科专业布局上贪大求全、盲目铺摊子,导致有综合而没有优势,虽大但不突出。以学科为基础,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学科为基础,加强绩效考核,引领高校聚焦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以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为目标,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

2.充分依托第三方评价。重大建设项目不单独组织申报、不单独组织评审,充分利用多元第三方评价结果,根据标准,采取认定方式确定。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按照以往做法,重点建设项目基本是学校申报、主管部门推荐、国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全国范围的大申报、大评审,申报量大、评审量大。事实上,有很多权威的第三方评价结果,涵盖人才培养、学科水平、贡献奖励等,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不组织申报、不组织评审,利用已有评价结果,采取认定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校的短期行为、不正当的挖人行为、非理性行为等,避免数人头、拼帽子,也避免重复评价、减轻学校负担。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得到各方高度评价和高校高度认可。以学科为基础,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权威学科评价因素,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学科进行综合评价。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具有战略性、权威性、代表性,对双一流建设的规划布局、建设范围等重要事项提供咨询,论证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标准,并根据认定遴选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提出咨询意见建议,对双一流建设进行跟踪指导,对中期和周期评估提出意见建议。专家委员会根据多元第三方评价结果,确立遴选条件,根据遴选条件确立建设高校和学科,不针对某个学校或某个学科进行评议和表决,保证了客观性公正性,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3.学校自主建设。高校是办学主体,更是建设主体,要激发建设高校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将建设责任和权利充分落实到高校。列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确定建设思路,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自主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建设方案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5年为一周期,统筹安排建设和改革任务,综合考虑各渠道资金和相应的管理要求,自主设定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细化具体的执行项目,避免平均用力或碎片化。建设高校自行组织专家,对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国家建立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公布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建设学科、绩效评价情况等,强化社会监督。建设中期,建设高校要开展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发布自评报告。建设周期结束,建设高校要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自评,发布整体自评报告。在经费使用上,完善管理方式,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通过高校自主确定建设方案、自主确定建设目标、自主组织专家论证、自主开展阶段性和周期性评估、自主安排建设经费,充分激发高校建设动力和活力,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学校建设方案,是高校重点建设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是高校近期中期远期改革建设任务,是高校发展蓝图、战略规划、行动宣言,涉及资源配置、学科构建、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安排,对建设学校是个严峻考验,考验高校领导班子对社会经济发展大势的宏观把握能力、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能力、对学科发展潮流和方向的深刻洞察能力。高校是建设主体,不仅要制定好建设方案,更重要的是实施好建设方案。可以说,双一流建设开启了重点建设的新模式,也开启了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4.实行动态管理。和“211工程”“985工程相比,双一流建设确定了常态化、长期化的建设模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避免了不稳定性、不可预期性。双一流建设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2015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初期,明确提出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211工程”“985工程也是采取总量控制的办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双一流建设采取总量控制、一次进入、周期调整的办法,而不是分批进入,避免建设学校总是处于变化中,没有进入的学校总是处于争取进入的冲动中。双一流建设面向所有学校开放,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一视同仁、一个标准,根据建设规模确定遴选建设标准,平等竞争。彻底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建设过程中,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减少支持力度。对于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建设学科,调整出建设范围。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突出建设实效,增强建设的有效性,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建设期末,根据评估评价,重新遴选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对于建设成效特别突出、国际影响力特别显著的少数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就是避免一劳永逸,避免争帽子、争投入,没有铁帽子”“金饭碗,没有永久牌,一流建设,永远在竞争中取胜。

5.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建立良好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目前,很多省级政府推出了本省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建设方案,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形成了非常可喜的国家、省级政府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向更高更好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家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省级政府推动建设一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大学、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学科,构建国家、省级两个层面重点建设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还有我国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建设的动力不强、机制不畅,是我国高校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双一流建设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吸引、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围绕培养所需人才、解决重大瓶颈等问题,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支持双一流建设,不断形成良性运行机制。高校更要主动作为,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拓宽筹资渠道,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省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建设高校的投入,强化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国家也先后出台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切实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能力,推进建设中西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战略工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到了应该突破、可以突破、必须突破的重要时期。双一流建设高校领导,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以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要求,肩负起双一流建设的历史重任,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工程,是实现高等教育中国梦的标志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工程,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严峻的历史考验。建设高校要高度重视,列入学校长期重点建设任务,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制度建设,不断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长抓不懈,久久为功,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贡献力量,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国家要加强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政策引导、绩效评价、有效推进,特别是加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研究和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机制,有力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贡献力量。【作者:黄宝印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