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湖南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时间:2017-11-13 浏览次数: 来源:

    针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瞄准学科前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学科基础厚实、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鲜明、学科实力强劲的发展格局,使学科建设主要指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成为省内一流学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20%,学科建设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

  学科设置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和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4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土壤与水体中污染物质理化和生化行为以及吸附、絮凝沉淀、生物降解和转化机理,有效生物群落综合净化功能;吸附介质材料、优势微生物与生物试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组合技术,水体中典型污染物的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修复植物与根际微生物抗重金属污染机理、复合生物群落模式、抗污染有机专用菌肥、水土流失生态拦截、污染区生态化利用模式等工程技术。环境科学方向主要研究:土--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重金属复合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植物对污染物的响应与污染预警;土壤污染控制及污染耕地的农业安全利用,高效、环保、价格低廉的常见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在污染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土壤微量元素和肥力调控对林木和农作物生长、生物量、品质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拦截工程技术。环境生物学方向主要研究:超高浓度复合有机废水高效降解菌群、超富集/富集植物、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的抗性机制与净化原理;选育高效复合有机污染降解菌群,研发超高浓度复合有机废水组合生化处理技术;筛选与培植重金属超富集/富集植物与耐性菌群,研发矿区污染土壤原位固定深度生物修复技术、抗性生物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方向主要研究:重污染行业的3R(回收、再生、回用)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相关的无损分离回收技术、相关重污染工序的污染零排放;资源综合回收及相关的清洁生产设备开发;安全、环境友好的剧毒化学品替代物开发。 

  学科依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林学、生态学等传统学科领域的优势,侧重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与生态工程理论与方法,在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等学科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环境工程方向突出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特色,重点研发土水污染治理与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修复等工程原理与技术;环境科学方向将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学相结合,重点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重金属与其它污染物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植物对污染物的反应与毒性机理,重金属面源污染发生、发展与控制原理;环境生物学方向重点研发高效降解菌群选育,超高浓度有机废水组合生化处理工艺,重金属超富集/富集微生物、植物选育及高效抗性基因筛选与转基因技术,高效生物净化反应器等;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方向重点研究化学品系统设计-制备-使用-废弃物循环使用-综合回收模式,目标产品设计、制造及资源再生循环先进工艺,单元操作及控制模块智能化体系等;研究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及能源化技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积极探索与国(境)外知名大学建立稳定的联合办学平台,推进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探索与国内外一流学科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知识融合与协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与国内知名环保企业建立长效的联合培养平台,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创业能力。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门,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2名,培育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力争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省优秀硕士学位学位论文2-3篇,为社会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全面、综合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 

  长期以来,学科科研团队针对土水重金属/有机污染生态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耐性微生物/植物的选育、高效重金属吸附剂和土壤改良剂的研制、群落配置与生态修复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修复与水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利用风险控制” 2套技术模式,研发了系列与之配套的修复材料(如富集植物、耐性微生物、高效改良剂、高效吸附剂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科承担了土水重金属/有机污染治理与修复及相关科研课题3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科技惠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4项、国家农业科研专题6项。获各级科研奖励近10项,其中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产学研合作研究50余项。核心技术成果在湖南、云南、广东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在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社会的广泛任何,在国内、尤其在中南地区具有很高的影响力。